7月1日,美国国会参议院以1票之差,惊险通过“大而美”法案后,特朗普随即在社交媒体上对马斯克发出严厉警告:
暗示可能利用政府效率部调查其公司补贴,甚至提及“驱逐出境”,而马斯克则以“上点强度”强硬回击,马斯克真会被迫“回南非老家”吗?
盟友
埃隆·马斯克曾是特朗普重要的政治支持者。
在特朗普竞选活动中,马斯克提供了高达2.59亿美元的资金支持。
作为回报,特朗普上任后任命马斯克领导新设立的“政府效率部”,这段关系初期颇为稳固。
2024年,特斯拉经历了显著的销售下滑,销量跌至上市以来的最低点,结束了此前持续的增长势头。
正值特斯拉面临经营压力之际,特朗普力推的“大而美”税收与支出法案进入关键立法阶段。
该法案的核心条款之一,是计划取消拜登政府时期实施的联邦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。
这项政策规定,购买符合条件的电动车可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,曾是刺激美国国内电动车市场、助力特斯拉销售的重要措施。
不仅如此,“大而美”法案还提议,已购电动车的消费者需要额外支付一笔250美元的年费,这对特斯拉的市场竞争力,无疑是一次打击。
更关键的是,法案还包含禁止汽车制造商通过出售“零排放积分”来获利的条款。
零排放积分交易是特斯拉一项重要的非汽车销售收入来源,其他传统车企需要购买这些积分,以满足环保法规要求。
根据摩根大通的分析,取消税收抵免加上禁止零排放积分交易,将直接危及特斯拉年度超过一半的利润率。
与此同时,马斯克与特朗普在财政理念上的根本分歧,也日益凸显。
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,主张削减政府支出、提高效率的立场。
但“大而美”法案的核心是大幅增加政府支出,无党派分析机构预测,该法案可能导致未来十年美国国家债务在现有36万亿美元的基础上,再增加5万亿美元。
这种依靠借债维持政府运转的模式,与马斯克信奉的财政保守主义原则相悖。
2025年6月30日,在法案参议院表决前夕,马斯克在其社交媒体平台X上单日密集发布了数十条推文,强烈批评该法案,称所有支持它的议员都应感到“羞耻”。
他发出了公开威胁:如果这个法案获得通过,他将在第二天成立一个新的政党,“美国党”。
曾经紧密的政治盟友,至此公开决裂,站到了彼此的对立面。
美国党”的构想
马斯克在推文中,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,认为它们表面上是对手,实质上却组成了一个“单一党”,无法真正代表民众的利益,也无法有效解决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等问题。
他强调,美国需要一个替代性的政治选择,让人民真正拥有发言权。
根据马斯克此前的言论和媒体的分析,“美国党”的核心理念预计将围绕两大支柱,财政保守主义,强调削减政府开支、控制债务膨胀,和对前沿科技产业的支持,如人工智能、太空探索、新能源等。
不过,马斯克雄心勃勃的建党计划没那么容易。
1992年,富商罗斯·佩罗在总统选举中赢得了近19%的普选票,但未能获得任何一张选举人票。
2000年,拉尔夫·纳德在选举中则被贴上了“搅局者”的标签。
即便是近年来由华裔企业家杨安泽参与推动的“前进党”,也未能获得足够的政治吸引力。
美国的选举制度很独特,“赢者通吃”的选举人团制度(总统选举)和单一选区多数制(国会选举)严重挤压了第三党的生存空间。
此外,严格的选票准入法律要求新政党在各州收集大量选民签名,才能让候选人出现在选票上,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巨大工程。
尽管马斯克宣布成立“美国党”的言论,引发了广泛关注和部分支持,但其真正的前景,在现有美国政治结构面前,显得异常艰难。
调查威胁
2025年7月1日,“大而美”法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以1票之差惊险通过,这彻底点燃了特朗普的反击。
法案通过后仅数小时,特朗普就在其社交媒体平台上发文,将矛头直指马斯克。
他声称马斯克“获得的政府补贴可能远多于历史上任何一个人”,并断言“如果没有补贴,埃隆可能不得不关门,回到南非老家。
不再有火箭发射、卫星或电动汽车生产”。
特朗普进一步威胁,暗示将动用行政权力:“或许我们应该让政府效率部好好调查一下?这能节省一大笔钱!”
同日,在启程前往佛罗里达州“鳄鱼恶魔岛”监狱为新设施剪彩前,特朗普接受了记者采访。
当被英国《每日邮报》记者艾米丽·古丁直接问及是否会考虑“把马斯克驱逐出境”时,特朗普回应道:
“我不知道,我们得考虑一下,我们可能得让政府效率部盯着点埃隆(指马斯克),你知道政府效率部是什么吗?政府效率部是一个可能会转身吃掉埃隆的怪物。”
这番“驱逐”暗示,将行政权力介入商业竞争的威胁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也揭示了特朗普试图利用政府机构施压的意图。
面对总统的公开威胁和可能启动的官方调查,马斯克的回应迅速而强硬,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X上发文:“我太想上点强度了,太想了,但我目前还得克制一下。”
马斯克口中的“上强度”并非空话,他此前已明确表示,计划在明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“秀操作”,目标是让共和党走上“败局”。
特朗普动用政府效率部启动调查,将这场冲突提升到了新的层面,对马斯克构成了实质性威胁。
未来,马斯克是会因厌倦华盛顿政治生态而选择远离,还是真的在中期选举中倾力一击兑现其“上强度”的威胁以扳回一城?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